自2023年11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发布,该政策推出的目的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在2024年有
①技术创新与AI大模型应用: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其智能化与自主性根基在于AI大模型、3D视觉技术,以及操作系统、控制算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24年,科技巨头如特斯拉、英伟达在此领域的成就显著,极大增强了人形机器人的自学与决策能力。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行走,展现出卓越的灵活性与稳定性;而英伟达推出的GR00T基础大模型,通过多模态指令输入,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无缝对接。
②硬件构成与材料科学进步:人形机器人的性能依赖于材料科学、电机技术、传感器等关键组件的进步。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应用,明显提升了驱动电机的效能与节能性,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带来了革新。同时,PEEK(聚醚醚酮)等轻质高强度材料的使用,有效减轻了机器人的重量,增强了灵活性与运动表现。减速器、传感器、丝杠、空心杯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工作也屡获突破。
③产业快速扩张与资本投入:2024年1~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约7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已超110亿元(人民币)。同时,中国多地加快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率先落地,探路人形机器人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这些创新中心的建立,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平台,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④政策支持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在我国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提出,做强未来高端装备,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中提出,加大柔性屏、超级摄影、超级快充、人工智能助手、端侧大模型、跨屏跨端互联等软硬件功能开发,增强人机交互便利性。
⑤商业化应用与市场潜力: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例如,智元机器人已量产千台人形机器人,傅利叶的GR-1产品实现小批量交付,开普勒全面对标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计划2024年下半年实现量产。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工业制造、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根据前瞻产业观察,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1.6亿美元。随技术的进步,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场景中实现商业化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效率,还将在教育和家庭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预计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期达324亿美元。
随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量产能力和商业化进程方面的显著进步,预示着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前瞻产业观察组基于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预估2025年有2个发展重点赛道:
-汽车制造业应用:例如,优必选科技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在东风柳汽的总装车间中进行工作,执行包括门锁质检、车灯盖检测、安全带检测以及贴车标等任务。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也在其工厂中承担起了搬运和电池分拣等工作。这些应用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和优化工作流程方面的潜力。
-仓储物流:例如,全球物流服务商GXO Logistics与Agility Robotics签署了多年期部署协议,开始在GXO的物流运营中部署Digit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专为物流工作而设计,旨在在人类空间中安全工作,并帮助完成各种重复性任务。
-特种领域:例如,危险环境的探测和救援,也是其商业化的重要方向。这些机器人能在恶劣条件下执行任务,如火灾现场的搜救、灾难后的救援等,减少人类在危险环境中的风险。
-提高生产效率:人形机器人能执行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安全性:在危险或对精确度要求高的环境中,人形机器人能代替人工,减少工伤事故。
-灵活性: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使其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技术成熟度: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提升,使其更适合在工业环境中应用。
-降低成本:长久来看,人形机器人的使用能够大大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降低人力成本。
尽管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尚未成熟,但跟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天比一天突出,家庭养老陪伴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人形机器人能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交流陪伴,有效识别老人身体健康情况不适等问题,及时提醒共同生活的亲属或医护人员,保障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此外,随着时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家务劳动的需求也促使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人形机器人能完成各种家务,如烹饪、清洁、洗衣等,让人们从繁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同时,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娱乐方面的应用也能满足大家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加生活乐趣。
要实现上述的相关功能,就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柔轮易疲劳断裂导致机器人故障率增加、谐波减速器传动速比受限影响精度与响应速度、无框力矩电机温升控制困难导致整机能效下降等,以及数据采集方法的局限性和底层算法模型尚未统一也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再者,要实现量产化,进入消费级领域,降成本是关键。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总成本约为5万美元,其中端到端AI软件大脑、传感器及芯片、伺服电机及电机驱动器都各需要1万美元。为了让人形机器人能获得大规模采用,其成本需要降到两万美元以下,也就是要降到现在成本的一半以下。这或许需要对机器人的外型等方面做出一些改变,例如重新考虑模仿人类腿部的底座设计等,通过优化结构等方式来减少相关成本。毕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环节较为复杂,从研发来说,涉及多领域前沿技术,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方面投入巨大;生产流程上,多个部件的精密加工和组装要求高,导致生产效率受限,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这一些因素都使得人形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
结合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全力支持。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总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前瞻预计,在中国要实现人形机器人全面量产及消费级商业化,应是“先工业、后消费”,而在2025年将会侧重在更多细分技术环节层面上发力。
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来看,家庭服务机器人在2025年是有可能实现小部分商业化应用的,而且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都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为帮助进一步探索人形机器人产业,抓准发展新趋势,我们同时准备了《人形机器人行业资料包》,提供最前沿的产业洞察及趋势变化分析,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领取!
小米产品为什么物超所值?雷军:我们克制了贪婪,只挣一点点,永久承诺硬件综合毛利率不超过5%【附小米企业分析】
苹果宣布向浙大捐赠3000万元,设立Apple移动应用孵化基金!库克:为下一代开发者提供技能支持【附AI行业人才供需情况分析】
重磅消息!特斯拉FSD更名“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客服:是为越来越好服务中国市场【附无人驾驶行业现状分析】
何小鹏:在5年内,飞行汽车将成为大家日常通勤工具,明年小鹏汽车第一个量产分体式飞行汽车【附低空经济行业前景】